標靶小分子可增強惡性腦瘤治療 獲國家新創獎

日期:2019/12/07

參與惡性腦瘤免疫治療新藥研究的團隊包括林欣榮院長(右一)、創新研發中心副研發長韓鴻志教授(右二)、東華大學研發處研發長邱紫文教授(左一)及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候選人蔡昇峰。

2019第十六屆國家新創獎6日晚間揭曉,花蓮慈濟醫院囊括1學研新創獎4新創精進獎殊榮。林欣榮院長帶領新藥創新研發團隊,發現標靶小分子藥物EF-API-001用於抑制癌症免疫檢查點PD-L1,使免疫T細胞活化,增強惡性膠質母細胞瘤免疫治療效果,是全球惡性腦瘤免疫治療研究大突破,榮獲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肯定。

花蓮慈院創研團隊在惡性腦瘤免疫治療研究上的新突破,由科技部次長謝達斌(右)頒發國家新創獎給林欣榮院長

惡性腫瘤持續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根據美國癌症協會 (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 )以及美國腦瘤病例登錄中心 ( Central brain tumor registry, CBTRUS ) 的統計報告顯示,每年估計約有兩萬筆的腦瘤新病人被確診,臺灣每年約有四百名惡性膠質腦瘤新病例

 

多形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 (Glioblastoma multiformis, GBM)是成人最常見、死亡率最高的大腦惡性腫瘤。腫瘤一個月內最快可長大十六倍,是惡化快速的原發性腦瘤,切除後的復發率也非常高,一般確診為第四期GBM的病人,平均存活時間只有十二至十八個月。惡性腦瘤擴散程度迅速又難以根除,一旦確診後,通常已是晚期,病人平均存活期往往只有一年左右,五年存活率更只有百分之三點四。現今治療惡性腦瘤的標準治療方針是合併手術、放射治療以及化療,效果都非常有限。

十多年來,花蓮慈濟新藥創新研究團隊,希望能夠幫助腦瘤病患,改善生活品質甚至延長他們的存活時間,便致力於新藥開發研究,先是發現當歸中的成分,有助於治療惡性腦瘤;進而於2014年,以細胞的壽命記時器「端粒酶」為標靶,從中草藥篩選出EF-API-001,能夠高度抑制端粒酶活性並讓癌細胞快速老化。同時將其結合生物材料聚酸酐,達到局部藥物高濃度、高滲透、長時效的特性,有效的抑制腦瘤細胞的生長,同時對正常細胞毒性很低。EF-001-Wafer在對抗人類惡性腦膠質瘤(GBM),取得多國專利,獲得國家新創獎的肯定。2016年8月已通過美國FDA及台灣TFDA之臨床新藥試驗許可(IND, NCT03234595), Phase I/IIa目前已完成6例病人臨床實驗,今年再獲續獎「新創精進獎」。

十多年來,林欣榮(左四)帶領團隊致力在惡性腦瘤治療的新藥研究上,可增強化療的標靶藥物已進入第一期臨床研究,現今在惡性腦瘤免疫治療上也有突破全球相關研究的新發現。

其中研究團隊包括林欣榮院長、創新研發中心副研發長韓鴻志教授、東華大學研發處研發長邱紫文及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候選人蔡昇峰等人,經多年努力,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當歸萃取物中的小分子化合物 EF-API-001,可以抑制癌症免疫檢查點PD-L1,增強惡性膠質母細胞瘤免疫治療效果,也就是說EF-API-001可以去除PD-L1關掉T細胞的「觸手」,T細胞就可以辨認出腫瘤,進而殺死腫瘤細胞,提升免疫治療的效果,這對於全球惡性腦瘤免疫治療研究是一大突破。

今年國家新創獎首度分為學研新創獎及新創精進獎,新創精進獎是為了肯定曾獲國家新創獎,且仍在臨床上繼續研發應用的團隊。花蓮慈濟創新研發團隊找出標靶小分子藥物EF-API-001可脫下腫瘤細胞偽裝,增強惡性膠質母細胞瘤免疫治療效果的新發現,榮獲學研新創獎肯定。

花蓮慈院除了EF-001-Wafer對抗人類惡性腦膠質瘤(GBM)獲得續獎;曾在2010年獲國家新創獎,花蓮慈院陳英和名譽院長帶領團隊研發微創人工膝關節手術器械組;在2016年獲國家新創獎,由臨床病理部主任陳立光與團隊找出「超級細菌的剋星-噬菌體清潔劑」。

創新研發中心副研發長韓鴻志教授與團隊,於2017年獲國家新創獎的「用於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ALS)之開發計畫」,亦在今年獲得新創精進獎殊榮。

recipient of the 2017 National Innovation A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Treatment for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以「用於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ALS)之開發計畫」獲2017年國家新創獎的創新研發中心副研發長韓鴻志教授(左二),以及於2014獲國家新創獎的HK-001-Wafer對抗人類惡性腦膠質瘤(左一,由取得技轉長弘生技公司周姵妏董事長代表),同獲今年新創精進獎殊榮。

新藥開發專案